传奇!耄耋老人将航空报国情怀刻进版画里
多次获得国家原航空工业部表彰的飞机设计高级工程师,却也在版画的世界里徜徉了一个甲子,85岁的叶枝新一直是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的一个传奇。
在他身上,中国航空学会会员和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完美融合。一面,他是提出并完成多项飞机技术改进改型项目和重大课题的飞机设计专家;另一面,他是西飞版画的创始人,其版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并获奖,多幅作品被神州版画博物馆、日本村上美术馆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收藏。
在他的版画里,有让人怦然心动的某个瞬间,有出门旅行遇到的瑰丽景色,但更多的,还是和飞机相关的人生过往。透过一幅幅版画,刻刀仿佛也划进了岁月长河,在里面刻下了老人对家国抉择的终身不悔,也刻下了他从青春年少到耄耋之年矢志不渝的航空报国情怀。
痴迷艺术的上海少年“西迁”来了西安航空学院
“我在上海读的中学,学校旁边就是鲁迅故居、三味书屋、虹口区图书馆。”时隔多年,叶枝新老人坚持认为,是学校周围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深深影响了他。“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是文学家、思想家,恐怕很少人知道他还曾大力倡导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引进了大量国外的版画作品。”叶枝新老人说,受环境熏陶,他从小喜欢美术,尤其对版画到了痴迷的程度。
见他实在喜欢,在他10多岁时,家里请了当时上海小有名气的版画家来教他。高中时期,他的版画作品已经崭露头角。当时的少年和他的家人都以为,他这辈子是走定艺术之路了。不曾想,1955年事情发生了出乎预料的变化。
这一年,19岁的叶枝新拿到了华东航空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跨越60余载光阴,叶枝新仍能清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都很意外,我的老师们都来调侃我,说以后只能当个业余画家了。虽然有惋惜,但很快就想通了。我们当时是国家分配学校、分配专业,国家能这么决定,说明我们缺这样的人才。”就这样,叶枝新走进了华东航空学院的大门。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走,老人就再也没能归根从小生长的江南水乡。
1956年国家院系调整,位于南京的华东航空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整体搬迁至西安,更名西安航空学院,即西北工业大学前身。“这两年国家讲‘西迁',我们学校也是‘西迁'来的,我也是‘西迁'的一份子。”讲起学校历史,80多岁的老人微微仰起头,言语里透着一股年轻人般生机勃勃的骄傲。
也是这一年,经过一年的学习,叶枝新因成绩优秀,被分配至飞机设计专业学习。
爱作画的大学生和《西安日报》的深厚缘分
进了大学,叶枝新也没落下他喜爱的美术。组建西工大美工组,积极给各个报社投稿,由此,也开始了老人和《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半个世纪的缘分。
在叶枝新整理的一本剪报本里,第三页就是他和《西安日报》的“缘分见证。”一幅署名周飞(叶枝新笔名)的速写作品“我们要自己设计和制造飞机”,记录了航空院校里学生们进行专业学习的场景,刊登于1958年3月14日《西安日报》三版。时过境迁,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早已翱翔蓝天,但那个一穷二白年代里,航空学子开天辟地的昂扬斗志依然深深打动人心。
剪报本里,一幅刊登于1958年4月25日《西安日报》三版的大篇幅钢笔速写作品,和其他的“小豆腐块”形成了鲜明对比。老人说,当时报纸编辑约稿,需要一组女学生勤工俭学的连环画,交稿前临时出了点意外,美工组几个同学一商量,就创作出了这么一副作品,把星期天校园里的多个场景组合在一起,“现在看倒也是很有现场感的历史记录”。
老人的作品最后一次登上《西安晚报》是2008年11月26日。粗略算来,50年间,老人共有10多幅速写和木刻作品,通过《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与大家见面。
“那时候《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稿费给得很高的,一张速写4块,一张版画6块!当时学校最好的菜一毛五,我一个月助学金也就4块钱!发表一幅作品,我很长时间的创作材料钱就有了。”老人开心地回忆,“上学的时候投稿多,后来工作到了阎良,人也忙了离西安也远了,那会交通不方便,慢慢就投得少了。”
留住历史瞬间 透过版画看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1960年大学毕业后,叶枝新被分配至陕西机械厂(即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前身)设计所工作。白天,他在工厂忙飞机设计和试验,晚上和周末,他抽空研究绘画技法;遇上外出旅游和出差机会,他趁机拜访国内版画界名人,请教学习版画创作技巧。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叶枝新创作热情不减,创作了不少航空题材的版画。
上一篇:航空文创新品发布暨品牌合作签约活动举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