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维修保障技术发展趋势探讨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乘坐飞机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出行方式,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为了确保人们的安全出行,飞机就要能够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但是其在实际的飞行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就会导致其整体的性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进而会给人们的乘坐安全造成不小的安全隐患。因此,通过对飞机采取有针对性的维修保障技术,对其存在的故障进行及时的维修排除,确保飞机能够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1 维修保障的变化
1.1 维修保障模式的转变
在20世纪70~80年代,由于当时飞机的研制更加注重整体性能,而后期的维修保养则相对薄弱,由此提出了相应的综合后勤保障思想,构建了完善的保障系统,促进了飞机维修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到了90年代,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求,维修保障开始向性能保障进行转变,其有助于降低使用方的维护保障责任,由此得到了推广应用。到了20世纪后期,维修保障方式正朝着全新的自主式保障发展,其能够将传统保障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促进了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
1.2 维修原理的变革
早期的航空装备整体结构相对简单,其所采取的是故障维修的保障方式,只有当设备出现故障后,才会进行相应的维修保养,这不利于设备整体性能的充分发挥。后期航空设备复杂程度的逐渐提高,故障后维修的保障方式严重阻碍了设备的正常运行,由此提出了相应的“预防为主”维修方式,进一步提高设备的维修保障水品。随着对故障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可靠性理论在维修领域的深入应用,人们对设备可靠性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形成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促进了航空维修保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1.3 维修管理模式的发展
在当前基于状态维修新模式的要求下,传统的以机械修复为主的维修管理模式正在朝着主动维修的方式发展,即根据装备的故障情况,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航空维修保养体制由传统的三级维修向二级维修发展。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在维修工作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其能够让维修人员通过远程诊断和修复技术,进一步扩大其维修范围,能够为更远距离的维修保养提出技术支持[1]。
2 维修保障技术发展趋势
2.1 智能BIT技术
在传统BIT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将专家系统、神经网络以及模糊理论等融入BIT的设计、检测、诊断以及决策等方面,进而就能构成智能BIT技术。该技术通过对环境应力数据、BIT输出信息以及BIT系统历史数据等进行综合性的对比分析,就能得出被检测设备的故障位置,进而促进BIT故障诊断精度的不断提高,为维修保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
2.2 预测与健康管理(PHM)技术
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集智能故障诊断、预测以及信息网络技术为一体的先进航空维修保障技术。通过该技术能够对飞机所有子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并将所获取的非电量信息转变为电信号进行输出,输送至系统管理器中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分析。最后,再对关联数据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对飞机的整体状态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数据,制定有针对性的定期检修方案,为飞机故障的提前排除提供可靠保障。
2.3 便携式维修辅助设备(PMA)
便携式维修辅助设备是在传统装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创新在于突破了传统维修装备的局限性,通过接口装置实现了维修点存取技术数据及对复杂系统实施诊断的维修操作,极大地扩大了维修技术的使用范围。同时,PMA设备还能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这就形成了智能PIMA,维修人员通过该设备能够访问远方的中央数据库,并与后方的维修专家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这就有助于促进故障的快速排除,提高工作效率。
2.4 可穿戴计算机技术
可穿戴计算机技术在空间狭窄的维修场所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维修人员通过穿戴的设备能够实现人机之间自然、方便和直接的交互,进而能够得到远程的技术支持,有助于促进各种故障的及时排除。同时,可穿戴计算机技术还能借助网络,将现场维修的实际情况及时传输至后方进行远程维修会诊,这就能够充分借助专家的分析能力,提高故障的排除效率。
2.5 自动测试系统技术
自动测试系统主要是由自动测试设备、测试程序集以及TPS软件开发工具构成的,其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范围,可以用于多种飞机平台和系统的故障诊断。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自动测试系统逐渐进入到开放式体系结构,其关注的重点由仪器逐渐向信号转变,并且还更加注重TPS的开发和可移植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逐渐用于自动测试系统中,进而推动了自动测试系统朝着分布式集成诊断测试系统发展。
上一篇:He-178 宣告喷气时代来临
下一篇:没有了